在電子商務、金融等相關虛擬經濟行業勞動者勞動待遇繼續上漲的還,上一年中國不少當地制造業呈現了勞動者聘用量、勞動待遇雙雙下降的趨向。專家透露表現,這一數據顯示在國際經濟增進乏力的情況下,中國實體經濟開展正面對著宏大的壓力。
這是記者6日從“中國15個城市4個重點行業新華經參仕邦人力資本指數年度申報”發布會上得悉的。
“新華經參仕邦人力資本指數申報”由《經濟參考報》與廣東仕邦人力資本有限公司結合查詢并剖析推出,樣本對象首要是勞務差遣人員等一線職工。本次申報首要查詢了北京、長沙、成都、廣州等15個城市的交通運輸及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等4個行業的勞務差遣人員。
據該申報的責任人、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微博)引見,與2010年比擬,上一年勞務差遣用工聘用量有必然增進,但增幅有小幅下降。勞務差遣人員名義勞動待遇相對2010年有12.45%的增進,剔除物價要素后增進為6.73%,增速比擬平穩。
“值得存眷的是,勞務差遣用工量的增進在行業和城市之間并不平衡,特殊是制造業勞務聘用量和勞動待遇雙雙下降。”蘇海南說。
該申報查詢顯示,與2010年比擬,金融業在上一年1-10月份的勞務聘用量完成較快增進;交通運輸及倉儲和郵政業有10個月出現正增進,尤其是8-12月增速超越60%;批發和零售業的聘用量有7個月呈現增進,但增幅小于前兩個行業;而制造業僅有5個月呈現正增進,且下半年呈現了每月40%左右的下降,全年全體呈下降趨向。
從勞務待遇指數看,2011年所查詢人員的勞動待遇出現分明的“前低后高”特點。詳細而言,上一年勞動待遇指數(以2010年1月為100)在一季度環繞100上下有小幅動搖,二季度在105-110之間,下半年上升到117-128之間。
“但是分行業看,在所查詢的上述4個行業中,只要制造業的勞務差遣人員的名義勞動待遇指數低于100,剔除物價要素后僅為90.96。”蘇海南說。
他指出,此次指數反映的狀況正與中國微觀經濟走勢,以及國際經濟對中國區域經濟的影響吻合。它反映了中國CPI增幅減緩、各地進步最低工資程度以及微觀經濟放緩的實際。
“尤其是制造業勞務差遣人員聘用量和勞動待遇呈全局性下降的現實,更反映了中國實體經濟能夠面對較大壓力的實際。”他說,“本次查詢樣本均為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人群。制造業收入下降,會對將來中國勞動者本質發生主要影響,純熟工人能夠會進一步流掉,這亟待惹起有關方面的注重。”
關于本年的情勢,蘇海南(微博)猜測,全體上勞務差遣用工的聘用量和人員勞動待遇程度均會有所增進。分行業看,除制造業勞務差遣用工聘用量和人員勞動待遇增進不克不及確定外,其他3個行業均會有所增進。分地域看,中部地域有雙增進的趨向;東部地域因為廣州、深圳等城市“用工荒”景象的存在,勞動待遇增進趨向會較分明,但勞務差遣人員的聘用量能夠不會有分明的增進。
“關于當局而言,應該經過構造性減稅政策和支撐中小金融機構的開展推進勞動密集型財產的開展,加強經濟增進對勞動力的接收才能。還發動社會力氣與當局協作,以構建反響靈敏的人力資本市場目標系統,并持續完美社會保證準則,以指導勞動力的合理活動。并連系地域開展目的和本地企業的用人需求,制訂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增強對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蘇海南建議